党委宣传统战部(精神文明办公室) 部门动态详细

抗击新冠病毒肺炎 华西二院急诊人勇往直前

   “我今早接诊了新冠肺炎高度疑似患者,目前等检查结果,需要隔离。”。饭桌上,下班回来的急诊科邹撰医生尽量平静的对家人说,空气瞬间变得凝重。

   “你是怎么防护的?操作流程仔细说一下?”同样在医院工作的妻子虽沉重但思路清晰,生怕有操作漏洞,并反复强调“不要摸娃娃。”。“你要多注意自己身体,不要感冒了,有啥赶快吃药……”邹妈妈开始碎碎叨叨的重复念。邹爸爸保持了平时少言寡语的样子,只是停下了筷子。

      1月22日早上7:30,即将下夜班的邹撰医生接诊了医院第一例新冠肺炎高度疑似患者:“患者1岁多,反复发烧。爷爷1月19日坐动车从上海途径武汉回蓉,经过武汉站时下车溜达约30分钟,20号开始发烧,后爸爸和患儿相继发烧。”已通宵未睡的邹医生打起了十二分的精神,仔细询问病史后,开具了相应检查。回家后,9个月大的娃娃扑过来,他避开;并按照科主任指示:居家隔离、等候通知。

      等待患者检查结果的两天里,邹医生随时监测体温、并趁此机会阅读了第一版新冠肺炎治疗指南。当得知患者确诊甲流时,邹医生松了口气、重返岗位,后又陆续收治多例疑似患者,但少了紧张、多了熟练。

      邹医生是急诊科团队中普通的一员,这个团队的工作有着危急重险的特殊性,疫情爆发,他们又夜以继日奋战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,演绎着急诊人的故事:春节坚守、志愿援鄂、热血青年、“话/画”疗……

        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图为邹撰医生准备下医嘱            图为姚斌医生接诊患者


      (一)这个春节、全员坚守岗位、全力抗击疫情

      疫情迅速蔓延,急诊科取消春节休假安排、全力抗击疫情。对于急诊科主任/党支部书记李熙鸿而言,这个春节,像历年的假期一样天天上班,“在这个位置上就要负起这个责任,(不休假)这点没什么特别的;娃娃也学医,也不需要我做特别沟通。”;不一样的是有太多的紧急状况需要处理:反复组织员工学习新冠肺炎指南,“指南里面的内容,都是字斟句酌凝练出来的,每一句话都得认真解读”;梳理工作流程,落实隔离救治;带领团队对留观病人沟通病情、直至病人解除隔离……而对于护士长胡娟而言,这个春节,忙碌中带着遗憾“我公公那天下午坐在沙发上就走了,春节前回家明明还好好的,家人怕影响我上班都没有告诉我,我后来才知道。”……整个节假日及疫情期间急诊科平稳,每日平均接诊560余例患者,截至2月17日发热门诊累计接诊103人,留观21人,无疑似及确诊病例。

图为李熙鸿主任解读指南

图为唐林医生、金秋副护士长进行防护服穿脱培训


      (二)急诊科副主任潘玲丽“我们坚信一定能战胜疫情,早日和家人团聚。”

      急诊医学科副主任/党支部宣传委员潘玲丽,带头在发热门诊开始接诊,从收治第一例新冠肺炎高度疑似患者起,她就在医院里住下了,完善发热门诊工作流程,指导医生完成相应检查,协调院感、医务部或总值班,随时跟进患者病情等,经常工作到半夜,“虽然有半个月多没有见到孩子,但是视频通话可以解思亲之情,像我这样的急诊科还有很多,我们坚信一定能战胜疫情,早日和家人团聚重逢。”。同时,她瞒着家人报名参加了援鄂应急医疗志愿者,因为儿子挺严肃的说过不准去,她也不打算做过多说明,只是给家人分别写信了,准备真要出征前这样“告知”他们。

潘玲丽老师看完发热门诊病人后,脸上明显的口罩压痕


      (三)44名医护人员主动请缨参加援鄂应急医疗志愿者队

      医院发出援鄂应急医疗志愿者通知后,急诊科共44名医护人员主动请缨,参加过EMT(四川国家医学救援队)的金秋护士更是早就在家打包好,随时待命出发。在紧急组建第一批援鄂医疗队时,急诊科派出王建雄、李明轩和刘亚玲参加,其中,刘亚玲,由于急诊工作的特殊性加上频繁的夜班,32岁的她一直调理身体、认真备孕着,接到医院命令的前天,她还刚值了夜班,但立即响应、开始了新的征途。


      (四)95后男护士林涛,时刻冲锋在前

      林涛,一名阳光帅气的95后男护士,春节前跟护士长申请放弃休息时间、坚守岗位,听说医院在召集援鄂志愿者、立即报名了“我是急诊科首批男护士,更加应该冲在前面。”。“我得知自己因为工作未满三年,不能入选,很难过,看到大师兄王建雄选上了,我为他高兴,去前线就像是战士请缨,能去就是光荣的。”。

图为林涛向小朋友科普急救知识


      (五)急诊科青年,献血支援一线

      急诊科团支书高沪医生,坚守岗位、积极援鄂,他想“没能入选援鄂医疗队,只有献个血了。”,据不完全统计,目前,急诊科共12名“热血青年”,累计献血3900cc,期盼为供应临床用血尽一份青年之力。


      (六)患者暖心的问候,给医护们慰藉

      2月1日晚上,热心妹妹向急诊科捐赠三箱医用酒精,她说“医护人员是我们心中的天使。虽然我个人的力量薄弱,但希望能为医护人员提供点点保护,(你们)就能救治更多的患者,加油!”;还有患者在就诊后,认为自己给节骨眼上给医生“添麻烦了”,临走深深鞠了一个90度躬。点滴问候,给一直处于紧张忙碌的急诊科团队带来深深慰藉。

 


      (七)“画/话”疗方式,为自己/为武汉加油

      从多次培训到随时提醒,李熙鸿主任对同事们时常“话”疗着,“这个时候我们要敢于担当、用于承担责任,别人不收的病人,我们统统都收!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我们的时候,我们绝不退缩!”,“我想过,如果遇到nCov肺炎,我去治疗我去守。”……而90后张毅护士,也有自己的“画”疗方式,“2月5日是我第一天进发热门诊,当时留观了一疑似新冠的危重患者,为了能够精心看护患儿,自己穿上厚厚的隔离衣,戴着密不透气的口罩和眼罩,中途口渴了不敢喝水、身上痒了不敢挠、眼罩被雾气弄花了只有憋会气……,深刻体会到最前线战士的不易。为了记录下工作的瞬间,也给前方战友加油鼓劲,我做了这副简笔画《抗疫英雄》。”

 

      没有硝烟不意味着没有战斗,没有呐喊不意味着不是英雄。急诊科共170人,35岁以下青年占比83%,这样一个年轻的团队,在常态下、在抗击新冠病毒肺炎时,急诊急救总是勇往直前,他们用实际行动彰显着华西二院人的使命和担当、拼搏和梦想。

  • 华西第二医院服务号

  • 华西第二医院订阅号

  • 华西第二医院微博

  • 华西第二医院抖音